近年来,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日益重要的部分。培育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有利于弥补我国在关键领域的短板,有效解决产业发展“卡脖子”难题。各地政府也为培育本地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绞尽脑汁。
10月11日,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了《关于推广地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的通知》,其中包含了72条典型做法,通过统计,这些做法都来自全国8个地方:青岛、成都、常州、温州、台州、泉州、佛山和江阴。
不难看出,这些城市都不是像北上广一样的超大城市,其中也只有一个城市是省会城市。为何最终选定了这8个城市的做法作参考,不经让大家产生了思考。
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
经济马达动力足
经济实力是考察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,那我们就先从经济角度切入,看看这些城市有哪些过人之处。
从上表可以看出,除江阴是无锡市县级市,在全国主要城市没有具体排名外,其余7个城市都进入了前50,并且大多在全省内排名都处在前三,或者比较靠前的位置。
江阴虽说是县级市,但它是中国地表最强县级市之一,今年,江阴市也强势出现在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单第二的位置。可见它们都有着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。
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
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土壤,只有土地肥沃,种子才能更好、更快地成长,开花结果。企业也是如此,从无到有,由弱到强,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与创新,也离不开营商环境和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撑。
我们就以其中唯一的县级市江阴来说。
完善政策服务方面,江阴推广的“新办套餐”智能审批,实现了0.5小时办结全流程智能化审批,新办企业全链条时长平均仅需0.5天,大大缩短了企业办理手续所需时间,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幸福感。
培育企业创新发展方面,江阴独树一帜的“诺奖板块”,主动对标全球创新体系,诺贝尔奖得主等顶尖团队甚至能获得最高1亿元的综合支持,这一举措有效地推动了江阴生物医药产业爆发式增长。
戏在人唱,地在人种
南北营商环境差异显著?
青岛是这8城中的唯一一个北方城市,虽然不能一概而论,但也能从中发现南北方营商环境的差距所在。
据2020年全国城市营商环境的榜单显示,北京毫无疑问位居北方城市榜首,西安、青岛分列北方城市第2、3位。然而在全国前50中,北方城市仅有12个,南方则有38个,是北方的3倍之多。
有人说“南方政府打造的营商环境是迎合市场,而北方是迎合市长”,这个说法是有点夸张了。
其实,造成南北方营商环境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有历史文化原因、地域原因也有政府自身原因。
目前,还有一些北方城市还沿用着以国企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,市场活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,同时政府的体制机制改革相对缓慢,从而表现出“造环境”有些吃力,导致民营企业到办事厅办事的效率比较低,常常出现民众奔走多次,但办事进度仍以“龟速”前进的情况。
更多的南方城市则是在改革开放后,通过吸引大量外资企业,经济得以快速发展,同时民营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,这也要求南方城市需要针对企业的服务与培育下更多功夫,提高办事效率,为企业节省更多的精力与时间,从而提升企业发展的创新力与生产力。
北方城市近几年也意识到了营商环境的重要性,开始积极求新求变。
近年来,北方不少城市也刮起了南方城市的“对标风”,“学习讲话、解放思想,真抓实干”成为各地干部的日常,帮助企业从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、人才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,求发展。
比如大家所熟知的,青岛对标深圳、济南对标上海、西安对标成都······其中不乏市委书记亲自带队考察取经,并在考察后,提出“比学赶超”的口号,表示要向好的学、和强的比、与快的赛。
小城市也能有大作为!
之前也提到了这8个城市大多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超大、特大城市,但也因自身经济和营商环境的优势成为了全国的示范。
他们也能给很多在区位、资源、产业环境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以启发。
如果一味地对标北上广,或者杭州、苏州,这类经济强势、开放程度高、产业结构完整的一线城市,很有中小城市可能会出现“拔苗助长”的发展态势。
而这8座城,没有大城市的“天资聪慧”,但却在“资质平庸”的崎岖道路上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。
这些城市更多是通过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,凭借敢为人先、不断进取的创新开拓精神,创造性地总结提出了多条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典型做法,并且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比如温州在构建亲清政企关系、加强政企沟通交流上,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与优势。
温州通过建立“两个健康”政企恳谈机制,定期召开“政企圆桌会议”,形成问题收集、定期会商、协调落实、动态反馈工作机制,打造全国“党政部门领导与民营企业家面对面”的活动示范点。
并且发动100多家商协会和1万余家企业参与评议涉企部门,收到评价数累计20万条,相关建议转化为政策制定依据的有20条。而这样制定出的政策决议,才是企业发展真正需要的。
结语
经济发展的最大参与主体就是企业,把工作聚焦到产业、企业、企业家,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。
做好服务不仅仅是要做好大型企业的发展服务,更重要的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服务,要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政府关心企业的实际行动,同时要让他们感受到获得感,坚定发展信心,从而汇聚成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来源:招商网络
展开